今日万向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2021-12-08

万向建立党支部50年,建立党委30年

永远跟党走,接续奋斗迎接党的二十大


【万向党组织发展沿革】


1971年6月,建立党支部

1986年4月,升格为党总支

1991年11月,升格为党委

1971年6月-1989年1月,祝炳善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

1989年1月-1991年11月,鲁冠球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11月-2017年10月,鲁冠球任党委书记

2017年11月至今,鲁伟鼎任党委书记

2001年7月,万向集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6月,鲁冠球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截至目前,万向在全国建立了86个基层党组织,拥有党员1500多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6%。



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号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企业,就是要弘扬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创造奉献,把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1月18日鲁伟鼎致《万向报》的一封信,鼓舞万向人弘扬劳模精神、践行鲁冠球精神,为实现“大同”理想和“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在员工中引起热烈反响;11月28日《万向报》精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广大员工在学思悟践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凝聚了奋进力量。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让我们想起了党组织在万向50年的发展沿革。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如果我们好好总结研究万向五十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就是对全会精神最认真的解读和最忠实的践行。


那些年


1638945391861770SHoU.jpg

1980年,鲁冠球深入车间与技术人员、工人一起严把质量关。


1969年7月,鲁冠球创立万向。1971年6月,万向建立党支部,1986年4月升格为党总支,1991年11月升格为党委。自建立党组织以来,万向一贯抓紧抓实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坚持“企业投资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党建工作生命线,确保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贯彻到万向的每一个细胞。自1991年成立党委以来,从鲁冠球到鲁伟鼎,在党的生日那天,党委书记给员工上党课成为万向的传统和传承。这一年一度的特别党课,教育万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拥党爱国、诚信敬业,把个体目标融入集体事业,从本职工作起步迈向共产主义理想。五十年来,万向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持续走在改革的前沿。


我们不会忘记,鲁冠球曾深情地说:“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当家人,一个国家要有正确的领路人,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从1972年开始,他七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84年被批准入党。据当年《杭州日报》记载:“4月21日,经中共萧山县宁围乡党委批准,鲁冠球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鲁冠球表示:入党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后一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当时,支部书记祝炳善用毛笔在大红纸上书写喜报,张贴在工厂里的读报栏上,向全厂职工公布了这一消息。(注:预备期一年,从1984年4月19日起到1985年4月19日止。)入党后,鲁冠球带领万向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典型,被中组部、农业部及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树为先进模范人物作巡回演讲。他结合企业实际,把“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就在脚下”主题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巨大反响。


我们不会忘记,1974年成立“万向节试制会战班”,奋战三个月,如期拿出样品,获得生产许可,为日后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技术精湛的徐张瑞任组长,祝宝泉、阮胜利、周天甫、赵成培、傅来振、沈阿根、许柏水、沈仁泉等为组员,他们分头收集信息,起早落夜地改制磨床和模具,放弃了所有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休息,终于通过了专家鉴定。1979年,调整产品结构,专攻进口汽车万向节,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1980年,对照第一机械工业部企业整顿验收十二项标准,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完善和提高以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基础管理。期间,主动召回并报废3万套有瑕疵的万向节,以损失43万元的惨痛代价,唤醒全员质量意识。全厂职工有半年领不到工资,大家励精图治,严字当头,最终以高分通过验收,万向进入全国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企业行列,从此凭着质优价廉的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


我们不会忘记,1982年萧山县工业经济大会上,县委书记提出,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很好,我们能不能在乡镇企业也试验一下“承包”呢?鲁冠球毛遂自荐,站起来说“我来试试!”1983年,鲁冠球以自留地里的苗木作抵押,与乡政府签订承包合同,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开创了浙江企业承包改革的先河。合同签订后,鲁冠球与许柏水、沈仁泉、傅来振、沈阿根等车间主任签订生产承包合同,把各项经济指标分解后落实到车间、班组,职工全部实行浮动工资制,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这一年,有13项经济指标创工厂历史最高纪录,产值比上年增长56%,利润增长1.4倍,成为全国同行业中产量最高、品种最多、成本最低、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先进单位。


我们不会忘记,1984年美商多伊尔先生来工厂考察,对万向的产品赞不绝口,当即签订了3万套万向节订单,万向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出口是难啃的“硬骨头”,成功“走出去”的背后,是万向人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当时落后的交通、通讯条件下,身为外贸办业务员的吕向荣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开拓市场——翻黄页,“哪里有市场,哪里就要有万向的产品;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什么,尽最大所能满足客户之需。”打过无数电话,吃过无数闭门羹,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我们不会忘记,从1984年尝试股份合作制,到1994年万向钱潮上市,经过十年探索,万向较早建立起了规范的股份制。1988年,鲁冠球“花钱买不管”,并开始着手股份制规范化改造工作;1989年,万向取得全国十家股份制试点企业资格;1991年在浙江省内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由鲁伟鼎统筹领导,管大源具体负责。管大源刻苦学习,较快熟悉股份制业务。在随后的两年里,他白天外出联络工作,晚上回司编写材料,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的家,终于完成了70万字的股份制改造方案和申报材料。1994年1月,万向钱潮在深圳上市,是中国第一家获准上市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在鲁伟鼎主导下,实施组织机构改革,深化公司制改造,让集团下属企业成为直面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形成了“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的创业局面。至此,万向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意义的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活力,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不会忘记,1992年倪频前往美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艰难立脚,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芝加哥成立,在“产品走出去”十年之后,终于实现了“企业走出去”,万向在美国有了海外总部。万向美国公司成立初期,为了省钱,倪频是总经理兼推销员,每次出差都住专门为美国大卡车司机服务的廉价旅馆。在推销产品过程中,他想了很多办法:把所有潜在客户的名单打印出来,一个个打电话过去。为了省时间、省费用,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30秒钟3句话。即在30秒之内用3句话打动客户,速战速决。对那些在30秒之内用3句话不能打动的客户,先放下,再寻找下一个。30多年来,万向在海外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实施“本土化”经营,成功融入当地社会,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再到国际资源配置,开启了国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我们不会忘记,1999年,鲁冠球在上海参加中俄两国元首见面会,听叶利钦说到“欢迎你们到俄罗斯去投资,我们有蓝蓝的天、纯净的水、新鲜的空气”,鲁冠球大为感慨,回来后作了一个决定,发展新能源。20多年来,万向紧紧围绕“让空气更清新”的使命,深刻把握能源革命、科技革命的战略定位,持续深耕清洁能源和动行智控的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与生产制造。2002年,陈军来万向面试,鲁冠球对他说:“电动汽车一定是方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万向下决心要搞。”这件“有意义的事”,成为陈军此后二十年的坚守。2003年,陈军进入万向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身心投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出站后,他创建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提升体系、电动汽车关键总成技术开发和评价测试体系等前沿研究课题,助力万向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动力总成系统和电池系统的供应商及新能源全车型系列制造商。以陈军为代表的万向科技工作者,坚守初心,奉献青春,持续为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而奋斗着!


我们不会忘记,鲁伟鼎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到:“家父一生做的有意义的事,是创建了万向,留下了鲁冠球精神。我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建好万向创新聚能城,留下奋斗的足迹。”万向20年前就开始探索谋划建设重大产业平台,2015年明确思路,提出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以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依托,为全世界创造、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平台。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新聚能城规划建设工作稳步扎实推进。特别是今年进入全面建设年度,万向人立足岗位奋斗,党员冲锋带头,积极参与到创新聚能城热火朝天的建设中。目前,年产80G瓦时锂电池项目、动行智控项目、万向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社区等项目均在加速推进。


16389455272645681vQL.jpg

2021年12月,万向创新聚能城6号制造基地建设现场。


听党话、跟党走,干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的事,在改革开放中当先锋、打头阵,确保了万向“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始终处于一个领导潮流的地位”,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奉献了一种改革思想和探索精神。


那些人


16389456675913556JQH.jpg

万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两袋投入”,引导职工爱社会主义国家,爱共同富裕集体,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五十年来,万向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忘我的奋斗,助力万向改革发展,并鼓舞着年轻一代像他们一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我们不会忘记,创始人鲁冠球一年365天不休息,“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真正做到了“战士的终点是坟墓”。不会忘记董事长鲁伟鼎的“灵魂之问”:“我晚上八点钟还在开一个视频会,你们在做什么?”他利用出差回杭途中的时间,在车上戴耳机参加视频会。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发人深省。鲁冠球曾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有他们的以身作则,也就有了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同志的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我们不会忘记,让鲁冠球引以为豪的“生产能手”钱凤花,先后11次获评劳动模范,6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她是万向第一批精磨内圆工人,厂里的定额是每天300支轴套,但她从不满足于完成任务,总是超额150%以上,产值是一般职工的两倍。她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厂里规定精磨轴套内圆的报废率是7‰,她凭借熟练的技术,想出了减少废品的“绝招”,报废率降低至3‰左右。在全厂工人收入中,她常常名列榜首,是别人的两倍有余。有客人来参观,一位来宾拿起内径量表,逐个检查她的“作品”,个个符合标准,令客人赞不绝口。鲁冠球自豪地介绍:“这就是我厂的生产能手!”


我们不会忘记,带动更多人“贡献光和热”的磨床女工俞云花,先后14次获评劳动模范,10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她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每天提前到岗,为了工作,废寝忘食,中午一吃完饭就心急火燎地赶回车间开动机器,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年受到嘉奖。她不仅自己干得出色,还热心带徒弟。她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而有限的,怎样与我身边更多的人一起来为万向的发展贡献光和热,我觉得带徒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她不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徒弟,还教育他们做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好员工。


我们不会忘记,爱厂如家的“锻造好手”倪生贤,先后12次获评劳动模范,4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他从事锻造工作三十年,在一个岗位上做专做精做出感情,把对企业的爱全部倾注到工作中。有一次,和他操作同一台设备、二班制轮流的另一组组长因病请假,当时市场形势好,生产任务重,如果没人顶班,就意味着停产。倪生贤主动提出负责两个班组的日常工作,20多天坚持“白班+中班”。问他累不累?他说:“说不累是假的,可想到自己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劳动模范,企业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事情,想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能为企业生产发展起到一点作用,第二天好像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我们不会忘记,精打细算的“物资总管”赵成培,先后5次获评劳动模范,4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厂生产能够持续稳定上升,跟供应科披荆斩棘寻找物质货源、保障原料供应的努力分不开。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钢材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供应十分紧缺。在困难面前,赵成培冷静思考,构思原料来源网络,然后作出行动方案,带领人员走上海、闯四川、跑江西、飞北京等各大钢厂联络洽谈。一趟不成走二趟、三趟,甚至十趟、三十趟。他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不辞劳累地长途奔波,千方百计疏通渠道,保证了工厂正常生产和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会忘记,爱动脑筋的“革新迷”潘文标,先后17次获评劳动模范,13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他自进厂以来,看过炉,打过铁,做过机械锻工、磨床工,搞过热处理和统计检验。“一要肯吃苦,二要肯动脑”,是他的工作心得。1985年,他担任车间主任,地位变了,但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延迟两三个小时下班,甚至干到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家。八十年代末,他筹建万向精工,并不断发展壮大,九十年代转型生产深沟球轴承时,第一件产品,从产品图纸设计、厂房建造、设备引进调试到样品完成,仅用了100天时间,当时被称为“深圳速度”。他在万向50个年头,大胆革新,严格管理,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目标攀登。


我们不会忘记,善打硬仗的“攻关闯将”沈仁泉,先后16次获评劳动模范,7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1980年底,为攻破十字轴中心孔偏位难关,鲁冠球张榜求贤,沈仁泉勇揭红榜。他自己画草图,自己加工零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进去到工作中。白天试验,晚上钻研,三个多月,天天如此。到了年关,大家都放假回家过年了,厂里冷冷清清,只有沈仁泉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最后调测试车的关键时刻,正好赶上年三十,而他年初三就要结婚了。但他顾不上这些,一口气干到大年初一凌晨四点。他攻关成功的新机床,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工效比过去提高了4倍。


我们不会忘记,靠信誉取胜的“销售状元”金观木,21次获评劳动模范,8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他干销售的心得是,“脚头要勤,底子要清”,不靠烟酒开道,而是要掌握需求信息、对用户负责。刚跑销售时,他每年有200多天都在旅店或车上过,跑遍了所负责的每个地区的汽车厂、配套厂和运输队,用户要什么规格的产品、数量、时间,他心里都有数。不论要货多少,他都认真负责到底。有的用户只要几套万向节,铁路不便托运,他便邮寄。有的用户提出纸盒包装容易散包,他就向厂里建议,改为塑料盒子包装。他想用户所想,坚持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万向在市场上赢得了信誉。


1638945736602981T9RX.jpg

2021年11月,万向青年员工走进鲁冠球精神展陈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劳模精神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万向事业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个体,历史上涌现出来的这些优秀党员、杰出劳模,不仅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也将永远激励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争一流。


那些事


1638945787163664EF9U.jpg

2010年5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鲁冠球代表万向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党员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五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万向人守初心、担使命、葆本色,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把对共同富裕事业的追求作为终身理想和实践。


我们不会忘记,1988年,在万向农业车间,美丽的“桃花源”,鸡鸭成群,鱼欢满塘,一对新人喜结良缘,举行了一场俭朴而浪漫的婚礼。他俩都是一年前到农业车间工作的职工,因为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为了以工哺农,万向在八十年代建农业车间,九十年代办养鳗场,屡败屡战,初心不渝。这一对新人在围垦滩涂的守护,以及年轻人身上的无限可能,让人看到了万向以工哺农的执着和希望,也才有了新世纪的万向三农集团,有了今天的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


我们不会忘记,1994年,万向推出“西进计划”,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发布西进宣言,征求西进谋略。“不信西风不催春,只缘东隅栽花人。”通过在中西部投资企业,开办“中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班”,将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思想观念有机结合,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新世纪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响应“振兴东北”战略,为带动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万向持续在探索实践。


我们不会忘记,当年万向慈善工作负责人王建到湖北江夏、十堰参加“四个一万工程”资助金发放仪式,为了给每一位受助学生都带上一份礼品,他们随身携带了近80公斤的行李,严重超过了规定,年过七旬的王建,焦急地穿行在人群中拱手作揖,找同行乘客帮忙。他们出差走访,坐便宜列车,住便宜旅馆,为了节省住宿费,常常买晚上的班次,在火车上过夜。鲁冠球说,做慈善就要发自内心,不计回报,抱着感恩的心,专心致志去做好。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万向慈善工作者不畏辛苦,不惧繁琐,用心审查每一份材料,真诚对待每一位受助者,帮助数以万计的贫苦学生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


我们不会忘记,2002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决定,将每年8月12日命名为“万向日”。伊利诺伊州高度评价万向为当地创造就业,对促进中美经济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为美国引进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人们印象中,“老外”追求生活享受,一般不会轻易加班,但在万向美国公司,下了班后也常能见到“老外”们忙碌的身影。问他们为什么不下班,他们说,工作需要我。为了与时间抢效益,他们会开整晚的夜车出差,以便天亮时到达目的地后能迅速开展工作。万向为美国人创造就业,在当地赢得了普遍赞誉,也实现了自我发展。


我们不会忘记,2014年,鲁冠球与“十万强”留学生在一起时灿烂的笑容。在促进中美经济融合的同时,万向也为两国文化交流作积极努力。2011年响应中美两国元首的倡议,万向启动了“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迄今已有来自美国8个州58个研习团1400多名大中学生参加了该项目,以万向学院为平台进行交流学习。万向学院丁浙涛作为带队老师全程参与,每年暑假,从组织参观路线、带队外出学习到排练开闭幕式的节目,一次次和授课老师沟通,一次次和美方师生交流,一次次和后勤服务确认,参加志愿工作的学院师生把除了功课以外的所有时间都利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得到了美国学生的积极反馈:“这次旅行让我看到了与美国媒体所呈现的不一样的中国”,“我对我们两国以及未来两国的协作有了更积极的看法”。活动初启时鲁冠球展望的“在美国讲中国的故事,在中国讲美国的故事”,在十年后已经成为现实。


我们不会忘记,2010年初,万向钱潮厂区最后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被拆除,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大烟囱曾经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象征,它们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万向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拆烟囱被列入议事日程,鲁冠球曾专门以工作备忘的形式布置万向钱潮落实完成。傅建龙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提出拆烟囱之后,他和同事们查阅资料、多方调查,研究替代方案,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采用中频炉加热方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拆烟囱,看似一件小事,凸显的是万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是践行“让空气更清新”企业使命的实际行动。万向二十年如一日发展新能源,积极开展天然植被和水源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这一使命的召唤。


1638945834577553RdE3.jpg

2014年8月,鲁冠球和参加“十万强计划”的美国学生们在一起。


五十年来,万向在把企业发展壮大,让员工过上富足生活、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从中国到美国,从经济到文化和生态,为实现“大同”理想不懈奋斗,践行着鲁冠球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创造与奉献。”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归根到底是人的故事、人的创造、人的奉献。在万向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值得敬仰和赞颂。他们是“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操作工,他们是“饿一餐,值得”的维修师傅,他们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条条大路通万向”的驾驶员,他们是“退伍不褪色”的经警队员,他们是一年365天在岗,“除夕值班很平常、一个样”的总机话务员……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实践着“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就在脚下”的灼灼真知,他们有着共同的称号——共产党员、劳动模范。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曾经的农家子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万向广阔的舞台上,通过自己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于平凡岗位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他们的名字不为人所熟知,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他们,学习他们,成为他们!像他们一样,通过不懈的创造与奉献,让自己的名字载入鲁冠球精神展陈馆那令人仰望的荣誉长廊!


遥想1984年8月3日,上级工会批复同意建立杭州万向节厂工会委员会。30多年来,万向集团工会在集团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服务员工成长和企业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双赢和谐发展。万向正向、诚信是光,万向聚能、众志成城。十九届六中全会吹响了百年大党迈向未来的进军号角,让我们团结在董事局的领导下,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弘扬劳模精神、践行鲁冠球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把万向事业做好,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创造与奉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返回列表

上一条: 万向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认定为2021年度杭州市典型博士后工作站

下一条: 万向创新聚能城6号制造基地景观市政工程动工建设